走进梅红玲的作品陈列室,犹如走进一个满目青翠组合的大千世界。这里,既有实用又美观的组合餐具,有清闲悦目、质朴典雅的艺术瓷器,有形象逼真、形神兼备的人物雕塑作品,还有融入时代特征、时尚气息的鸟巢等。
纵观梅红玲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是多样化的。其中包括她所设计、制作的一些新型器皿,既具有当代审美品位,同时又融入了摹仿古风的创作技巧。创作中,她不囿于传统,每每喜欢向传统挑战。在创作每件作品时,她总是勇于突破、大胆创新、力求完美。
她说,人就应该像青瓷一样,优雅温润,内敛含蓄,在1300多度的高温中浴火重生,任时光的洗涤而翠色依旧……
传承绝艺
众里寻它千百度
从五代到明清,龙泉青瓷闪动着美丽的釉色,在清代趋于衰落并彻底消失,它的再次兴起则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事了。
梅红玲的祖父梅福太是龙泉近代著名的青瓷专家和陶瓷实业家,父亲梅云平自幼在烧制青瓷的龙窑边长大,曾担任龙泉市国营瓷厂总厂厂长。传承青瓷世家的悠悠文化,又是陶瓷专业科班毕业,年轻的梅红玲对龙泉青瓷的发展有着远大的抱负。
1991年从河北轻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毕业后,梅红玲一直从事青瓷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制作,还画得一手好画,爱好茶艺。曾几何时,梅红玲的刻苦勤奋在业内一度出了名。为了提高创作设计水平,她每年参加古陶瓷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参加各类全国性会展与其他门类的陶瓷同行切磋技艺,相学相长,创作的青瓷作品连连获奖。
1998年,第六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大赛开始广征参赛作品。那年,28岁的梅红玲正身怀六甲。为了不错过这四年一次、检验自己技艺的机会,她挺着怀孕6个多月的大肚子,每天坐在创作室里抱着瓷泥精雕细刻,认真构思,细心改进,反复琢磨,成功烧制出《哥窑饕餮文具》组合,托人带往上海。经过大赛专家组的认真评选,《哥窑饕餮文具》在众多参赛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三等奖。
2000年,放下不满周岁的孩子,梅红玲和父母创办了浙江天丰陶瓷有限公司,希望能发挥自己的设计特长,在青瓷文化产业中创出新业。那时,龙泉青瓷产业并不是特别景气,创业初期,困难重重。梅红玲认识到,企业要发展,一定要自主创新,以行业内高尖的技术,独特的艺术水准来支撑产业的发展,以产业的发展促使文化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随后,她开始了龙泉青瓷日用化的苦苦探索。
自古以来,国色天得的牡丹花一直为世人所爱。从小喜欢牡丹花的梅红玲,决心以牡丹花为主题,以艺术瓷日用化,日用瓷艺术化的理念,创作一套龙泉青瓷餐具,让人觉得吃饭也是一种享受。苦思冥想之余,设计创作了雅俗共赏的《牡丹餐具》组合。在2002年举办的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上,《牡丹餐具》艳惊全场,夺得一等奖。牡丹餐具投入市场后,受到极大好评,为龙泉青瓷餐具的再生复兴注入了巨大的动力。
艺术创新
借助青瓷语言体现思想
2001年,梅红玲创作的《故乡的云》荣获了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2002年(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上,她创作的青瓷作品《春色》,受到专家与观众的交口称赞,并被以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为主任的评委会授于金奖……
荣誉纷至沓来,公司业绩连年翻番。梅红玲的青瓷创作之路没有因为公司事务的繁忙而止步,随着事业的前进,技艺的娴熟,她的创作视眼更加开阔,题材愈加广泛。她认为,每件作品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价值,能够反映作者的思想,体现当代人的意识和精神。反复修坯和装饰是有智慧,只有真情投入,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后,梅红玲看到媒体对地震的报道深有感触。“我看到报纸上一张图片,一个小学生手上还握着一支笔,被压在废墟下面,心情很沉重。”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梅红玲创作出青瓷作品“5.12”。直径40厘米的青瓷大盘中,有一只紧握铅笔的手,手下压着棕色的瓦砾,作品的下方镶嵌着“5.12”三个字,极具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她说,希望借此寓意,人活着真好,只要活着,所有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全世界华人华侨为之振奋。历经一年多探索,梅红玲成功烧制出青瓷“鸟巢”作品。这件青瓷“鸟巢”,以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为蓝本,器形外凸、内陷、中空,直径三十多厘米。在此之前,她已烧制了30多件“鸟巢”作品,均达不到设计要求。经反复实验,终于攻克难关,成功烧制出既形似又神似的青瓷“鸟巢”作品。在当年举办的浙江·丽水文化精品展上,青瓷“鸟巢”的出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2009年9月,一批精心挑选、代表当前最高技艺和水平的龙泉青瓷和龙泉宝剑作品随同《华严经》等被永久封存进华严塔地宫。其中,包括梅红玲所捐献的青瓷作品《玉如意》。厚0.7厘米,长30多厘米的青瓷如意上,梅枝从石缝中伸出虬枝,梅花次第绽放,梅上一朵云,云上一只仙鹤顶两只仙桃。作品造型非常别致,釉色温润,图案祥和,令人一见,便爱不释手。在2010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精品博览会上,寓意着梅开五福的《玉如意》获“天工艺苑杯”金奖。
在倾心花鸟虫鱼、自然万物的同时,梅红玲对人物作品的创作喜爱备致。她创作的《南海观音像》身姿飘逸、面相慈祥,《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周恩来》神态自然、略带微笑,每一尊都十分地生动,形神兼备。
产业转型
寻找青瓷发展新道路
梅红玲不仅是一位青瓷艺术家,她更加关注青瓷整个行业更为长远的明天,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把传统的青瓷艺术改造成现代化的青瓷文化产业。“不能让老祖宗的传统工艺在我们这代人手里给断了。”她广泛考察国内外陶瓷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看到国内外陶瓷业先进的生产工艺、精巧的设计,反观龙泉青瓷偏执于艺术圈的小众化发展模式、传统手工艺制作方式、难以形成大的规模和市场的现状,她一度心急如焚。传统青瓷艺术现代化的生命力在哪里?
作为浙江天丰陶瓷有限公司的创办人、负责人,年轻的梅红玲想的是公司的前途,也是整个青瓷行业的前途。结合自己系统性的思考,她调研撰写了《做大做强龙泉青瓷的几点思考》、《中兴青瓷十点建议》等论文,在公司主持开发的《龙泉青瓷生产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了省科技厅重大项目资助。 “艺术青瓷日用化、日用青瓷艺术化”,在参加今年市人大组织的市人大代表经济转型升级培训班之后,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发展理念,她说,人大代表的职务让她可以从宏观上更清晰地思考全行业的发展,也要求自己应当立足自身岗位,为行业新的发展作出自己努力和贡献,努力走出一条行业发展的新路子。
近年来,龙泉青瓷在工艺技术、产品质量、花色品种以及知名度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但跟国内其他瓷产区如潮州、德化、淄博、醴陵、景德镇等相比,产业规模一直偏小,总产值在2亿元左右,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很低。龙泉青瓷发展的突破点在哪里?
梅红玲越来越认定这样一个现实:陶瓷尤其是青瓷,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餐具,青瓷餐具像玉器一般,更重要的是青瓷不含铅,但由于传统行业的限制很多都还没有被开发出来,所以还要继续发扬光大。比如好的茶叶泡在青瓷中很漂亮,口感也很好,餐具、茶具、酒具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青瓷主要是艺术品的形式,但受到数量少和价位高的限制。于是梅红玲试图在做大做强青瓷产业上做文章,实现产业转型。她从两个方向上突破青瓷市场规模:一是实现龙泉青瓷日用化,把艺术品当成餐具、居家用品,打开大众消费市场;二是规模化生产青瓷包装瓷,以酒瓶为重点,扩大青瓷产业规模。
现在,梅红玲已经把天丰陶瓷有限公司打造成国内最大的青瓷制造厂之一,也是目前龙泉境内青瓷品种最齐全、最大的私营青瓷企业。研制生产的日用青瓷开始引起美国、韩国客户的强烈兴趣,梅红玲针对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取向,按照客户要求,用青瓷造型、装饰、釉色等艺术形式,设计出独特的日用青瓷产品,批量生产。今年,一位韩国客商看到设计样品之后,一口气提出10个货柜的外贸协议。
在国内市场,她将青瓷文化与酒文化巧妙结合,为国内大型酒类生产企业设计研制高档青瓷酒瓶。在公司的展览室中,专门放着60余种各式各样的青瓷酒瓶,梅红玲介绍说天丰陶瓷开发出了品种多样、典雅大方的青瓷酒瓶,深受客户的青睐。目前,公司研制的哥弟窑系列酒器已被古越龙山、女儿红、剑南春、洋河大曲、古井贡、舍得酒等多家名酒企业长期采用。新瓶装旧酒,迎合了酒类市场的特殊需求,也快速提高了青瓷的产值规模,据介绍,青瓷酒瓶的生产规模扩展很快,目前已达到企业总产值的80%。
即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梅红玲的公司里,看到工人们忙着淘洗、上釉等一道道青瓷酒瓶的制作工序,整个车间呈现着繁忙而又井然有序的生产景象。当谈起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梅红玲显得从容而淡定,她笑着说:“在2008年10月、11月的时候,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产品销售形势比起往年差了一些,但是我们公司的酒瓶从电脑设计图到烧制全是一条龙的自主创新,所以在青瓷酒瓶市场上,我们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几乎没有厂商可以跟我们竞争。前两天我的一个客户,就下单20万只,在之前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所以我们现在跟往年一样都忙不过来。再者酒瓶是消费品,在中国市场上还是占有很大的份额,所以说在这个金融危机的寒冬,我们公司依旧迎来了青瓷酒瓶销售的‘暖冬’。”
产业转型在为企业赢得应对金融危机的有利地位的同时,也为企业扩大规模、改造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品质创造了重要条件,推动了青瓷产业的良性发展。
梅红玲也因为对青瓷产业的贡献而当选 “改革开放30周年十佳浙商女杰”、“丽水市创业创新十佳魅力女性”。
工艺升级
让青瓷走上绿色发展路
作为传统产业,龙泉青瓷前几年并不是特别景气,但这几年形势开始有所好转。梅红玲觉得青瓷产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有自主创新,以行业内高尖的技术,独特的艺术水准来支撑产业的发展,以产业的发展促使文化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而改造、提升传统生产工艺是当务之急。
青瓷烧制成本居高不下,产品价格偏高制约了市场竞争力。梅红玲解释道:龙泉青瓷采用二次烧成,烧制温度在1300℃—1320℃之间,主要燃料液化气在制造成本中占比例很高。而随着液化气价格的持续上涨,青瓷产品的利润空间已一再压缩。节能降耗已成为青瓷行业发展的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为此,她考察借鉴国内外陶瓷行业的先进生产工艺,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龙泉青瓷生产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通过大胆引进、改造电脑控温隧道窑,投资600多万元建成70多米长的龙泉第一座电脑控温隧道窑,传统的高能耗梭式窑炉被世界最先进的隧道窑代替,可以使青瓷生产综合能耗下降15%以上,烧制批量规模、成品率、稳定性等均大幅提升。“以前电脑控温隧道窑只应用于烧制白瓷,在青瓷行业采用隧道窑还是首次,这也为青瓷行业的节能降耗树立了典范。”专家这样评价道。
“我们在原有生产经验基础上,结合浙江大学在普通瓷、电子瓷等瓷件低温烧成的研究积累,通过低温助剂的液相润湿降温作用,解决胎釉低温烧成、拓宽烧成范围、胎釉匹配等技术难题,使之在1180℃-1250℃范围内烧结。”梅红玲做了一个对比:按原有工艺和设备,每炉梭式窑装入标准件为1100件,在烧成过程中要消耗液化气250公斤,当烧结温度降低50℃时,只需要消耗液化气230公斤,能耗降低了8%。再加上采用电脑控温隧道窑后实现了连续作业,产品能耗又可下降10-20%。
传统工艺的升级为解决困扰青瓷厂家多年的能耗问题迈出了关键一步。推广之后,每年全行业可节约燃料成本近2000万元。隧道窑每天烧制规模可以达到15000件产品,而且成品率高达到98%,产品品质得到了现代科技的保障,捅破了龙泉青瓷艺术迈向现代工业、走向千家万户的一层窗户纸。
在龙泉青瓷界,人们将梅红玲称做“瓷痴”。这个从小就爱玩泥巴的女孩和古老的青瓷一同写就了一段不凡的人生传奇。“人生短暂,昙花一现之间,如何体现自身的魅力和价值,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考。以前,我在追求釉色、造型等技艺的完美上不遗余力。现在,我把更多的思考和精力放在作品本身的内涵上。只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才能真正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梅红玲说,创作,一定要静得下心。能够借助青瓷语言,体现自己的思想,展示人生的每个境界,这是荣幸,是缘分,也是责任。
人物名片:
梅红玲,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972年出身于龙泉,从事青瓷艺术设计创新20多年。现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浙江省女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开明画院画师,浙江省国际经济交流协会会员,丽水市第二届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