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红玲,浙江龙泉人,民盟盟员。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劳模、省三八红旗手,浙江天丰陶瓷创始人。
梅红玲出生在青瓷世家,她的祖父梅福太是龙泉近代著名的青瓷专家和陶瓷实业家;父亲梅云平曾担任龙泉市国营瓷厂总厂厂长;从小在瓷土堆里长大的梅红玲,对青瓷有一种不解的情结。传承好青瓷传统技艺,发扬光大青瓷文化,是她一贯的志向。
以磨炼促成长
梅红玲痴迷青瓷艺术,一直致力于青瓷文化的创造新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最早主攻生活器皿领域的模仿创新到人物艺术创作领域的精心设计,再到“青瓷文化+”文章的潜心研究,梅红玲大胆探寻青瓷艺术发展的新起点、新方向。
三十年只做一件事不难,但要把这件事做好做精,做出影响力,那并非易事。成功总是眷顾勤奋的人,梅红玲在漫长的制瓷岁月中制作了不计其数的作品,五十多件作品获国家省奖及多个艺术馆博物馆收藏。青瓷作品《鸟巢》2008年在浙江丽水文化精品展上一经亮相便引起不小的震动;瓷器作品《绿水青山》入藏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玉壶春》2016年被西班牙毕加索博物馆收藏……梅红玲五十多件作品获国家省奖及多个艺术馆博物馆收藏。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一桩桩佳绩的背后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弘扬青瓷文化,梅红玲是学习的主动者,一有时间她就会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和各类全国性会展,与其他门类的陶瓷大师切磋技艺,与其他文化领域的艺术家面对面接触,在思想上碰撞中探索新灵感、新思路。一直以来,她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索,勇于突破现实的发展困境,磨炼积极向上的心态,在磨炼中提升技艺。
以实干助共富
上垟,曾一度是龙泉青瓷的代名词。2000年,梅红玲和父亲梅云平一起在国营龙泉瓷厂旧址上创办了浙江天丰陶瓷有限公司。梅红玲负责产品设计,她的父亲则负责公司运营。当时龙泉都以生产艺术瓷为主,青瓷作为艺术品,价格高,普通百姓望而却步。产业化发展一直是龙泉青瓷的短板,梅红玲的思路很快便清晰起来,她提出要让青瓷产品日用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她的先进理念和创新性的思维模式很快得到市场回馈,公司结合青瓷文化和酒文化生产的酒器,被多家名酒企业长期采用,快速提高了青瓷的产值规模。一步一步,梅红玲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带动企业实现新的突破。2021年1月,天丰陶瓷新厂搬迁至源底村村头,占地42亩,引进5条先进的数控窑炉生产线,企业产能增长30%以上,年产陶瓷1200万件,2022年总产值达2689.3万元。天丰陶瓷坚持落实“共富工
坊”建设,通过“领导干部联坊、党建干部助坊、驻村干部帮坊、两委干部结坊”的“四个一”红色管家联系制度,上垟镇驻企联络员定期进驻工坊指导工作,并推动天丰陶瓷和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达成校企合作,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天丰陶瓷“共富工坊”创建于2022年,工坊为企业车间流水线之一,定向吸纳周边村民、低收入农户和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并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工作效能,实现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目前,工坊累计带动周边村民就业90余人,低收入农户23人,残疾人31人,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获评2022年丽水市级示范“共富工坊”,2023年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省级示范点。
以匠心传文化
让青瓷文化“走出去”是梅红玲多年为之奔走的目标, 2011年9月,梅红玲将宋瓷研究文化工作室设立在杭州上城区基金小镇南宋官窑旧址凤凰山脚下,依托独有的文化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让龙泉青瓷名声更大、传播更广。从2011年至今,她始终沿着“继承传统、发扬创新”的道路,潜心研究南宋官窑,不断创作出青瓷佳品,坚持艺术瓷与日用瓷并进,尝试在青瓷绘画上走出一种可能性。同时,她也在积极探讨丝绸文化与青瓷元素的融合,通过非遗与非遗间的碰撞,迸发灵感的火花,在传承创新中彰显非遗魅力,释放非遗活力,以匠心匠行让龙泉青瓷的不灭窑火越烧越旺。
一个人干不过一群人。多年来梅红玲也专注于青瓷技艺教育与人才培养。她是龙泉市中职校陶瓷专业的第一位开课老师,曾在龙泉市中职校亲自任教教授陶瓷各种技艺、工艺流程尤其在刻、划、堆、雕、造型装饰、雕塑上精细讲解毫无保留地把技艺传授给年轻人,培养了一大批“青瓷后浪”,为青瓷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做些精致的青瓷留给后世去邂逅”,是梅红玲持之以恒的热爱与追求,“痴迷、大胆、坚韧”是梅红玲身上的闪光点。在传承、发扬青瓷文化的路上,梅红玲步履不停、追求突破,从家乡龙泉出发,又回到家乡龙泉,助推青瓷文化走得更宽更远,用实际行动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引领乡亲在振兴共富路上高歌奋进。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