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红玲对于龙泉青瓷的热爱,源自故乡、血脉还有岁月悠悠的厚重历史......
🔺梅红玲
浙商女杰企业发展联合会理事
浙江天丰陶瓷有限公司创始人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浙江省三八红旗手
浙江省劳模
提起龙泉青瓷,她讲述到:“中国陶瓷的历史非常悠久,龙泉青瓷始烧于南朝时期,制瓷于五代,发展于北宋,兴盛于南宋和元代,明清时期式微。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龙泉青瓷走向中兴。在这1500余年的传承过程中,龙泉青瓷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成为国际陶瓷的标杆、人类文明的象征,更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陶瓷类项目。”龙泉青瓷一直被誉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龙泉青瓷承载了人类的文化底蕴,更倾注梅红玲毕生的心血。她亦如青瓷一般温润如玉、真诚典雅,一生都不离青瓷,在泥与火的交融中淬炼艺术的魅力。
血缘与地缘:开启青瓷之路
龙泉,是梅红玲出生的地方,这座城因拥有“龙泉青瓷”和“龙泉宝剑”这两张世界级的名片而闻名。而出生于青瓷世家的她,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与青瓷有了解不开的情结。
梅红玲的祖父梅福太是龙泉近代著名的青瓷专家和陶瓷实业家,父亲梅云平曾担任龙泉市国营瓷厂总厂厂长,青瓷自然而然也成为她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传承好青瓷技艺,发扬好青瓷文化,也成为她矢志不渝的追求。
1987年刚初中毕业的梅红玲,便迎来人生第一个转折。恰有浙江省教育厅招收国有瓷厂子弟,委托河北省教育厅代培的机会,在众多人选中,只有5个报送名额,她便是其中一位。就这样,梅红玲进入到河北轻工业学校(现华北理工大学),开启了4年陶瓷美术专业的深造。1991年7月毕业,9月正式参加工作,先后在原国有龙泉青艺术瓷厂和龙泉青瓷研究所设计室工作。
凭借着深厚的家族底蕴、对青瓷的痴迷以及独有的艺术天赋,梅红玲很快在青瓷界得心应手、崭露头角。
自1997年开始,梅红玲把主要精力用于艺术创作并且以人物作为主创领域。她创作的《南海观音像》身姿飘逸、面相慈祥,《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周恩来》神态自然、略带微笑,每一尊都十分地生动,形神兼备。1998年作品《饕餮文具》在上海获第六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三等奖。
十年磨剑,进入新世纪,梅红玲进入艺术收获期。2001年,梅红玲创作的《故乡的云》荣获了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2002年(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上,她创作的青瓷作品《春色》被以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为主任的评委会授于金奖。同年,《牡丹餐具》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一等奖,《飞来峰十八罗汉》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2007年被评为“省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成为年轻的女大师。
🔺《牡丹餐具》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一等奖
2008年青瓷作品《鸟巢》在浙江丽水文化精品展上一经亮相便引起不小的震动;瓷器作品《绿水青山》入藏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2015年《梅瓶》被阿根廷国家美术馆收藏;2016年《玉壶春》2016年被西班牙毕加索博物馆收藏;2018年《尊》获第十一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二等奖;2023年《龙泉之尊》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青瓷作品《鸟巢》
三十多年来,梅红玲设计制作了不计其数的作品和产品,五十多件作品获国家省奖及多个艺术馆博物馆收藏。
探索与追求:走向心中的远方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青瓷的创作也是不断探索的过程。要想有所突破,便不能在原地停留。”梅红玲说道。
因为官窑、哥窑不分家的情谊,梅红玲也有想要重新延续官哥不分以及继续弘扬青瓷文化的理想。2011年,她从龙泉来到杭州,将宋瓷研究文化工作室设立在杭州上城区基金小镇南宋官窑旧址凤凰山脚下,依托独有的文化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让龙泉青瓷名声更大、传播更广。从2011年至今,她始终沿着“继承传统、发扬创新”的道路,潜心研究南宋官窑,不断创作出青瓷佳品,坚持艺术瓷与日用瓷并进,尝试在青瓷绘画上走出一种可能性。
2015年的某天,梅红玲参与到“背着china去旅行”的活动中来,想借此机会,开拓全新的海上陶瓷之路。用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陶瓷,向全世界讲述最动听的中国故事。
去南极的决定很快就做好了,但是要带什么样的作品去南极才能不虚此行,成了让梅红玲头痛的事情。思来想去,她最终决定带三件作品——孔子、老子和观音。她说:“这三件人物雕塑代表着中国儒释道精神,将它们带到南极,也意味着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那里。”
🔺哥窑孔子像
在南极的24天里,梅红玲重走了当年探险家走过的道路,与其他团员齐心协力地学习在野外搭帐篷,饱览了天堂湾的美景,也感受到不一样的心境。
南极之行结束了,留在梅红玲心中的感动却刻骨铭心。她发现自己的内心更加平静豁达,对美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趟南极之行,让她明白,越是走向远方,越能让她领略青瓷的魅力,对她日后的青瓷创作,将是莫大的帮助。
创新与突破:匠心成就艺术
让青瓷文化“走出去”是梅红玲多年来坚守的初心,主张“艺术瓷日用化、日用瓷艺术化”是她不变的追求,“以文化带动产业、用产业反哺文化”也是她一直以来的法宝。
她沉浸在青瓷的艺术世界里,以持之以恒的热爱,让文化艺术成为一种趋势。同时,她也将发扬青瓷文化的路落到实处,让发扬文化与乡村振兴完美融合,以匠心传承文化,用文化成就艺术。
2021年1月,天丰陶瓷新厂搬迁至源底村村头,占地42亩,引进5条先进的数控窑炉生产线,企业产能增长30%以上,年产陶瓷1200万件,2022年总产值达2689.3万元。天丰陶瓷坚持落实“共富工坊”建设,通过“领导干部联坊、党建干部助坊、驻村干部帮坊、两委干部结坊”的“四个一”红色管家联系制度,上垟镇驻企联络员定期进驻工坊指导工作,并推动天丰陶瓷和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达成校企合作,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2022年天丰陶瓷创建“共富工坊”,工坊为企业车间流水线之一,定向吸纳周边村民、低收入农户和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并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工作效能,实现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目前,工坊累计带动周边村民就业90余人,低收入农户23人,残疾人31人,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获评2022年丽水市级示范“共富工坊”,2023年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省级示范点。
梅红玲把青瓷看作像生命一样重要,艺术创作正是她赋予生命的灵魂。未来的日子里,她说:“我们要积极顺应经济周期,静下心来进行艺术创作,继续追寻艺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人生理想。”
从青瓷小镇出发,带着青瓷不断翻越心中的一座座高山,最终抵达心中的远方。于梅红玲而言,龙泉家乡是她的根,青瓷是她赋予理想的魂,她徜徉在青瓷的世界里,坚定且从容、高雅又自在。
来源:浙商女杰企业发展联合会